@tsubasa178987 网页版好像确实会混,用app的时候有的交互页面设计得好会比较清楚
@dzr 怎么还会有和你合不来的人,有点吃惊, :Parrot11:
我感觉,去吧
你朋友为啥说他们不够有趣,是有什么不愉快的回忆吗。
我没见过这种聚会但觉得想想还蛮不错的,是否会像什么俱乐部沙龙一样?说不定会交到新朋友。就算没成为朋友,喜欢同一个东西的人在一起总是会发生一点开心的事的,我是这么认为的
@zombiezombie 我发完就也烤失败了但没好意思讲,最后我点了外卖 
@tsubasa178987 原来它真的没酒精吗,但是却有酒味,神奇
@emuinthesky 是的,方去hk读PhD的第一位导师就是研究劳工问题非常出名的潘毅,他才26岁真的很厉害,出了这个事很多同学都震惊了,在朋友圈说他是“清华甚至中国最后一个真正做劳工研究的人”被消灭了
@Drizzled 我还回不过神,在心里感觉他就只是个在香港读PhD的学生而已啊,才比我大几岁
@FAKEyomeno 还好,最近太忙了,等这段时间过去应该就好
@FAKEyomeno 我的可能是比较简陋的版本,不能实时测值,只是要装24小时
@mybeloved @dzr
-但如果受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们,不喜欢自己的症状,却告诉他们“你是健康的”,会不会让他们更迷茫呢……?
感觉这个就约等于被告知“你不是扭曲的,只是和社会标准不合罢了”。能否从这个事实中获得自我被肯定的精神力量,还是因为外部性无法改变的无力感 受到更大的打击,完全也是取决于个人。
努力让“我没有错”的心情压过后者吧,我觉得照目前的状况,具体的人需要被看见被肯定,更该做出改变的是社会。
@dzr 我感觉,对某个心理障碍算不算病理性的判定,其实是基于一个“是否影响社会关系的建立和个体生产力”的基础
如果这个障碍导致你的社会互动不顺利,甚至脱产,那通常就会被判定为很严重的程度。
我也觉得社会性标准对医理判定的影响很大,就好像dsm5对于精神疾病的判定标准也依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总的来说我感到(走得最远的那一部分)社会在变得体贴宽容,一方面对很多事物去病理化,一方面对很多过去大家不以为然的痛苦开始提出来正式作为心理疾病讨论。
这种讨论,也不是为了给人贴一个“疾病”的标签,而是为了让(还渴望互动和生产,因而为自己的不适应感到痛苦的)人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可以怎么办来改善,以及从哪里去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