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要度过在地铁上漫长无聊的时间,突然发现对面座上一大哥,穿着一身运动服,然而双手拿一串长佛珠,闭目端坐,一边动嘴一边数珠子。
看着珠子一圈一圈转,不知大哥无聊不无聊,反正我感觉比干坐地铁有意思!
像我这样没啥生存压力的人,感觉生活里最无法处理的负面情绪就是无聊吧。无聊难以排解,要是我能找到想做的事,也不会无聊;我是我无聊了,我也想不出能做什么。
我想是不是因为我生活小康才无聊呢?生存压力大的人会无聊吗?可是如果我在工厂里拧一天螺丝,难道不会无聊吗?如果我想下一顿饭去吃什么,大概吃一样的馒头咸菜,这时候不会无聊吗?如果我饿了但是没有馒头咸菜,肚子叫起来了,这时候就没有无聊吗?
或者富裕人就不会无聊吗,我感觉还是非常会的!
全世界的人类除了高更(自从看完月亮与六便士我情不自禁以每三天一次的频率提起高更,此症状持续几年了仍未缓解!可见我仍未看到与高更别样的震动到我的生活方式!)还有谁是不怕无聊的吗?
我一直在用的一个界面,做出了小小的改变,原来是要下拉菜单选择时间,现在改成自己打字填时间。
我一开始不知道是功能改了,摁了几次都没出来下拉菜单,以为页面坏了,给工作人员留言。
如此几次之后,我突然悟到了这个新功能,是要自己填时间。
如果我没用过老界面,我应该头一次使用就能领会到新功能的意思,就知道怎么把时间填上。毕竟这点操作难度对年轻人来说都是很简单的!但是,只是因为我用过老界面,我对老界面的了解是一些多余的知识,多余的知识反而干扰了我对新功能的判断。我像没见过电脑的爷爷奶奶一样,这么简单的功能我却捉摸不透,还反复好几次呢。
被旧知识裹住脑子了。
我活过的每一天,不一定学到什么让我更聪明,但是很可能已经把我学得更愚蠢了!
有的时候我总感觉,好像大家忘了我们最终都会死一样。
我在想,因为最终都会死,所以我活着的时候所做的选择,应该以“少留遗憾”为标准吧?可以让我忍耐一下留点遗憾的选择,应该是可以预见的、能让我未来更不留遗憾的选择,而且最好不是太长远的未来,越长远越没法预见,况且我会死在未来前头。
已经生活条件不错的人,仍然对财富迫切追求,就好像他们忘记了死亡一样。越是这样焦虑地争夺,越会让人在有生之年就竞争失败、破产吧?
人为什么想要占有那些比自身长久的东西(比如物质财富!)?短暂的我们无法占有长久的它们呀。把对永恒的渴望转移到后代身上,给后代留下一些财富、建立一个富过百年的家族、弄个传家宝balabala,但是人心里都清楚这些行为并不能使自己永恒吧?
皇帝为了永生吃毒药吃死自己。现代人也为了永生的平替(寄托于家族or别的什么东西的延续)(然而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这个不是平替的关系!根本替不了嘛!),把自己活着时候的人生过得更辛苦,吧?我不觉得是直接把自己的人生过辛苦,而是社会形成了一种制度,使得每个人都必须辛苦。
想到那么多富豪生一堆孩子继承家产,或者尝试医疗延命,是不是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豪取强夺来的财产,在自己一定会死的事实面前,没有意义了吧?穷了多少个穷人的人生,堆出来一个富人没有意义的财产。
上一次有这种,融入人造大自然的感觉,是我站在马路上,地下有地铁,列车路过的时候,我的脚感觉到震动。其实各种震动很多,但地铁有特别的频率,咕咚哐哐,咕咚哐哐。
想到深入地下的隧道的节奏被我感受到,好像我的脚生根了一样。
生根这种自然的比喻不贴切!我是通过人造橡胶的鞋跟,踩在人造柏油的路上,感受挖断了龙脉的人造洞穴里的机械震动。与其说我的脚生根了,不如说我的脚长出钢筋地基了。
总之我与人造的一切融为一体了。
水泥森林是我真正的森林。
最近蛮喜欢游泳的,家附近的游泳馆人不多(因为我工作日去游),我常常独占一道,我就很缓慢很缓慢地蛙泳,闭眼想象我是一只鲸鱼。
当然鲸鱼不会蛙泳,以前我不喜欢蛙泳,觉得动作不如别的姿势好看,尤其是发现有水下美人鱼表演这种东西,美人鱼演员的泳姿像真的鱼一样,顺着水流摆动,我觉得很漂亮。
但现在我很喜欢蛙泳(而且也只会蛙泳)!因为蛙泳把四肢都张开了,尤其是当我蛙得不怎么标准的时候,感觉人像婴儿一样使劲地拥抱水,没什么章法,像那个涅槃的专辑封面,一个小孩在水里划。
当我在泳道中间游,手臂没有打到墙壁的时候,就觉得这滩水好像很巨大,我融入了自然。自然就是贴着人造瓷砖,撒满人造消毒剂的一小池蓝水,一些循环播放的电音歌声通过水空两路传入耳。
生在水泥地上这就是我的自然!
#什么都许那么电视剧肯定应许
今天突然决定看红楼梦电视剧。文盲我几乎没看过小说(除了课文选段),也没看过电视剧。在中国长了这么大还没摄入过一丁点红楼梦,感觉就像在网上纵横来回却没被剧透过漫威电影一样。
总之,我这块红楼梦处女地将要呈现一点纯粹的初体验观后感。
刚看了一集半,第一感就是林黛玉第一次见贾宝玉就好像在看傻子。可能是我的偏见,主要是我觉得他好像那个傻子……他问林黛玉有没有玉的时候,连贾母听了都翻白眼…… 感觉真好看啊哈哈哈
我看了一点点印象主义or象征主义的介绍,真的是一点点,但是感觉好像有一点理解印象派了。
因为语言的局限,不止是语言,人的一切感受与表达方式都很局限,人的思维方式也很局限,所以,人无法与他人真正准确地交流。更多解释、使用更精确的语言,也是徒劳的。当人从自然界吸取信息,不同人就已经关注着不同的信息了;然后人用符号思维去尝试理解这些信息,符号化的过程又对信息过滤、合并、扭曲;然后人们用语言交流,语言很难讲述自己的感受,对方理解出来又是另一回事。总之,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心之壁这么厚,执着于精确地自我表达、思想传达,好像注定不会有结果!
于是印象派(我理解的是)决定描绘一个场景,描绘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观者也可以随意体会,形成自己的感受,不需要什么精确的交流,大家各自沉浸自己的感受就行。因为精确的表达只能形成曲解,人能分享的从来不是思想,也不是感受,人们只能分享一个场景,一幅画一首音乐构成了这个场景,然后人们各自去体会。
原来印象派是诞生于这么认真的哲学思考,我突然就肃然起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