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哪吒2。虽然根本没打算看,但是楼上室友多买了一张票,也退不掉了,我心想既然都说是大烂片,那我去鉴赏一下吧。
看完之后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讨论它,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它都,对我来说压根没什么好说的。
特效确实做得蛮漂亮。我没看深海,听说深海的特效也漂亮,又想起大鱼海棠的画面也是漂亮——既然有这种纯纯漂亮的才华,为什么不用在各种舞台设计上!
剧情有点尬,情绪是硬烘托,搞笑段子是乱加,感觉好像编剧也觉得情绪上得太硬了,加个段子大家笑一下算了。搞笑手法是幼童向屎尿屁笑话,初中男生可能会喜欢。
两个男主的对话也尬尬的,这个电影不是卖cp的吗,为啥你倆讲话那么尴尬嘞,像是第一天认识的人装熟,这要是真人电影我肯定会认为是演员演技太差。直男卖腐不应该是老登作者的擅长领域吗?
但是我倒觉得以上缺点对我来说都不算很大,女角色是纯工具人这一点,我也忍了,就是不太理解这个电影主题为啥是“家人侠”,而且都是没妈的
@borad
求助有没有了解加拿大心理咨询相关的友友捏?
我的加拿大citizen朋友,比较穷,有心理问题但是看不起therapist(据她说每星期要150刀,这是半私人半政府补助的,纯私人更贵)
她去看了政府补助的免费therapist,先是排队好几个月才能看上两三次,然后又必须中断、排队。
这不是最主要的,最可恨的是,她向therapist透露有过自杀想法,therapist多次向她推销安乐死。好在她还清醒,并不想真的安乐死,但是肯定对therapist失去信任了。
我们都觉得这不是心理咨询不专业的问题,应该是医保系统压力大,所以推销安乐死,换一个therapist估计也难以解决问题。
希望有了解加拿大心理咨询的象友们能给点建议,或者一些资讯也好
我在想,和天主教徒比起来,基督徒会不会更容易迷失呢?基督徒会不会觉得孤独呢?
因为基督徒直接与上帝对话,他们该怎么面对上帝不回话的情况?如果他们的人生很迷茫,很需要一点慰藉,可是上帝没回答,生活中也没有发生看起来像是启示的事,他们会怎么想?
我以为无神论者才要面对灰茫茫一片的沉默的生活,但是想到上帝也不会经常回应祈祷,那么有信仰者通常怎么面对祈祷之后的沉默?
我看美剧里不信上帝的人也通常有这种经历:本来信教,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可是上帝没有出现,就不信了。说明这种事也常常发生,以至于各位编剧都觉得这是个能令人信服的好桥段,不会让大多数观众看了觉得不可理喻。
天主教不许信徒直接和上帝私聊,要通过神父传话,那么就算上帝沉默了,神父总会回答点什么吧?虽然不会有求必应,但是有问有答,哪怕没答在点子上,也会让人心里好受一点吧?
我明天要问问基督教朋友们怎么想
时间线上突然看到好几个友友在讲好东西,我突然想起来我竟然一直没有写观后感呢!
我其实早就在国内看了,然后还带成功与人渣前夫离婚的白女姐去看了一次,二刷这场几乎都坐满了,但观众全是亚裔,白女姐似乎是唯一一个非亚裔。
我觉得同样作为近年的女权片,好东西比芭比更好,对有毒男性气质的嘲讽不光喊口号似的,而是更脚踏实地地表现出来,因而也就更尖锐。但是可能因为它贴近亚裔生活,所以其它族裔的观众觉得不太有共鸣?所以满场观众全是亚裔?
说实话它也没贴近生活到了亚裔专供的地步吧,就,它还没纪实到那个程度……它如果是韩国电影,也许能和芭比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影响力吧。因为,我感觉它真的是芭比的同类产品但是各方面更优秀!嘲讽没有过于浮于表面以至于言之无物,也没有过于深刻以至于像老学究,感觉就是在一个能流行起来的程度啊!
我看完电影之后,虽然确实感觉蛮不错的,但是印象最深的却是和电影主题可能完全没关系的东西,就是小孩上台打了一次鼓,她说打鼓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她更喜欢写作。
过去一年我困在国内无所事事,去参加了朋友的乐队。当时我超级兴奋,因为我看别人乐队表演总是很羡慕,很想试试,我觉得太有生命力了,就算是很丧的音乐,但是上台把自己的音乐演奏给别人听,这事就很有生命力。加之我朋友的地下乐队与地下文化,本身能存在就感觉带有一定政治意味,而且朋友的歌词也有一定政治意味,我觉得都非常好。我在想这是不是我真正爱干的事儿?
一年过去了,我的想法就和小孩一样,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演出也顺利,也会高兴,但就是没到“真正爱干”的程度吧。
看完电影,我大半夜在外面走,我想我还有什么爱干的事儿呢?红绿灯亮了,我想我迄今为止最爱干的事儿竟然也和小孩一样,写点东西。
我都好几年没写了,现在却觉得还是写东西比较高兴,诶,谁知道这到底靠不靠谱!我曾经一边写一边找自己爱干的事,找了一大圈回来说还是爱写,谁知道这是找到了还是没找到呢?
我想起那个一定要知道有没有神的人,可是没有答案的事情太多了。比如我喜欢做什么,我以为等我找到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确定,像一道答案劈进脑子里,事实是,这可能也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