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ore

感觉站在读者角度肯定是希望看到角色越贴合自己内心解读的基础上越有趣的作品越好

不过作为创作者来说,自己的作品因为ego过重让人印象深刻(甚至是贬义的)感觉也是另一种层面上的厉害…… :aru_0190:

Show thread

睡觉就像体验版的死亡。梦是永远的弹窗广告,提醒你,这还不是正式版,这一切还没有开始。

之前看到别人说“个性太过鲜明强烈的人比起同人创作,更适合去画原创。因为画二创的时候因为作者本人的ego太大了,挡到角色本身了。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产出乍一看非常震撼人心,仔细读却始终觉得哪里不对劲的原因。”

以前学语言学理论有个概念说,人其实是边说边想的,“说”完成了“想(thought)”,组织语言的过程就像编织想法的毛衣,表达是这细细密密针脚的一部分。
所以人不是先有了完整的想法才表达,而是表达本身帮助大脑(到这个阶段才真正)完成了这个想法。
用更好理解的slash类比可能就像你有了个模模糊糊的同人点子💡,但实际上你把它吃力地写出来以后它才算真正出现,通常我们会发现它和你那时候的感觉有点相似又不一样。因为“写它”才使得这个点子“出现了”。
我今天突然觉得这个和佛教的“显化”有点像,当还很模糊的悲伤出现,我不再去看它,不去观摩它的形状,不再那么用力地“格”它,它就停在那个状态,不会完成了。
说不定是人的注视孕育了悲伤。
听起来像那种被光一照就会蠕动的恐怖游戏npc,寂静岭护士。
但没有那么吓人,有时候也静静地看它,让它生长,像在养一株小盆栽的植物一样。在它长成角落里盘根纠结会缠死自己的蔓藤之前,转开视线就好了吧

第一个每天挂在包上,带着带着每周一天悄悄换成第二个 然后再换回去。
过了几周终于有同事在意起来
同事:诶那个小人之前是这样的吗……
是啊
同事:​:brain1:

啊啊……事到如今我才意识到
原来奇迹是从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中诞生的

真尼玛扯淡,教育学、儿童心理学、许多未成年侵害ptsd案例研究的理论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共通就是,在孩子自己亲历一些事件并向家长寻求帮助,需要成人协助排解前,不应提前将过分具体的侵害暴力、虚无感的“成人”概念毫无包装地引入和孩子间的讨论。这好像是家长自诩人间清醒的方式,实际是一种不负责任。。

Mastodon

本实例禁止真人儿童色情、泄露他人隐私信息(如姓名电话地址等)、诈骗、将本实例网址链接及截图不打码直接发布在墙内社交软件。除此以外,畅所欲言,无任何敏感词!用力地使用我们应许的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