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受过音乐训练的人,和普通票友,对音乐的欣赏是不一样的。受过训练的人,能听懂音乐中精致的编排,然后对大师手笔叹为观止,但是对我这种吃不了细糠的山猪来说,就算他们给我讲懂了其中的精致,我也会说“噢好厉害,可是旋律不是很好听……” 感觉像是八星米其林大厨用分子料理耗时三天制作了一颗千层酥脆巧克力,我一尝,说“太甜”
巧思与好听,哪个才算是音乐性呢……
我之前也嘲笑土味DJ 把贝斯当节拍器用,咚咚咚的竟没有一点音调和节奏变化。我觉得土味DJ就是音乐性低下、不好听,但艺术有没有高低,审美有没有高低,这事不好说,不能完全信了精英的艺术,也不能完全信民粹的艺术。所以我不能说土味DJ音乐性低下,只能就事论事——它把贝斯当节拍器。也就是说我嘲笑了它的技巧。
但是,既然存在技巧高超而我欣赏不了的音乐,那么我和喜欢土味DJ 的人,也没有什么差别吧。
为了方便才把土味DJ叫土味DJ,我没有资格评价它土味啦
长长
@dzr 我想起之前看anti general讨论,歌好不好听的原因,“为什么有的音乐你觉得好听,我觉得不好听?”
同样的音乐,准确的说是同样的一段空气震荡的频率的混合,传入不同的人的耳朵,经大脑处理后,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反馈。这是很神奇却又必然的事情。
他觉得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个部分理解
先天上讲,把一段音乐放给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类音乐的人来听,有的人会觉得难以接受,有的人会觉得一般,有的人会觉得有点意思,有的人会立马被吸引。这是每个人大脑先天处理音频信息的反馈不同,也是人类的神奇之处。网络上的争执大部分在这个阶段,所以真的没有任何争执的意义,分歧的根源来自于人体天然的多样性构造。
对于不喜欢的人,自然就和这种类型的音乐渐行渐远。喜欢的人,就会去听更多,寻找更多,并且越听越精,越听越细致。
对于开始感兴趣的这类人,接下来是后天阅历对审美的作用。刚听到这类音乐的时候,会觉得很新鲜,随着越听越多,会发现有很多歌曲玩法和以前的大同小异,审美逐渐疲劳。这个时候如果能发现一些创意很古怪、新颖的歌,大脑细胞反而会一下提起神来。而对于这些古怪的音乐元素,没有经历过审美疲劳这个环节的人,大多不一定能get到点。
导致的现象是:这些古怪的歌,对于刚开始接触这类音乐的人来说,听不太懂,也提不起兴趣,但是对于在这类音乐“混迹”已久的听众来说,是新鲜的,充满创造力和吸引力的。对于制作人来说,这种对新鲜感,刺激感的追求可能会更加“变态”:可能是某一个音色某个参数的创新调制手法,可能是混音上使用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技巧,等等。
一个最常见的证明这个事实的现象就是:
“我听不懂我喜欢的制作人喜欢的制作人制作的歌曲。”
这就是后天累积所导致的结果:你在音乐上的阅历逐渐改变和塑造了你的审美,对待同样的歌曲,关注点,审美点,都由于你的音乐阅历而变得和刚接触的时候不同。这个不同是和当下的别人相比,也是和过去的自己相比。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同样的音乐,不同的感受。
所以无论所处什么样的阶段,喜欢什么样的音乐,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的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
antig最后说,“比争执更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为了“逼格”而假装喜欢自己听不懂的音乐。”
本实例禁止真人儿童色情、泄露他人隐私信息(如姓名电话地址等)、诈骗、将本实例网址链接及截图不打码直接发布在墙内社交软件。除此以外,畅所欲言,无任何敏感词!用力地使用我们应许的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