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看完了藤本树前阵子很火的那个短篇《再见绘梨》,正在看一个中篇《look back 》。
感觉藤本还是画中短篇更好一点,也有可能是他长进了,这俩作品都是在炎拳和电锯人之后画的。
藤本树的漫画,看得我有一种“他在把自己的心肝脾肺肾和昨天的晚餐吐在画纸上”的感觉。我有时候觉得他是不是一个内心女生的跨性别啊……
他的长篇漫画偶尔也有这种吐纸上的感觉,但是不稳定,他不吐的地方我就不是很感冒,所以更喜欢中短篇吧。
我还没过青春叛逆期呢,大家都喜欢藤本树我就要不喜欢!不过实际上我蛮喜欢的啦,因为确实很有才华,所以大家才会喜欢嘛。《再见绘梨》真的有把他的才华展现出来,比炎拳和电锯人的完成度高很多。
另外再见绘梨里的妈妈,长得好像玛奇玛啊,玛奇玛在电锯人里也很多母性的描写,种种互相印证的感觉……可能这也是我觉得他吐在纸上的原因。
审美(特指对人的外貌的审美)一旦有了统一标准,就会对人产生伤害吧?因为人类是喜欢登峰造极的动物,比如欧洲以前追求白皮肤,一开始就是普通的白吧,渐渐地开始往脸上涂白铅粉。就算不登峰造极,也总有天生不太白的人,要想办法把自己变白。
所以,一旦有了一个标准,就总有不符合标准的人,要改变自己顺应标准,改变的时候或多或少会伤害自己吧。伤害得多少,要看时代科技水平。
如果未来科技发展,裹小脚都可以无害化地裹,那么,那时候裹小脚的审美还能算糟粕吗?
话说回来,因为审美一旦有标准就会伤害人,所以现在才推崇审美多元吧。要怎么多元呢,多个标准,还是没有标准呢?多个标准还是会伤害到人吧。没有标准的话,如何审美呢?
但这个疑问,只有寻求“审美共识”的时候才会出现吧,如果不稀罕什么共识,各美其美,倒也无所谓了。到时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很难找到口味完全相合的,但某些很有风格的人会感染他人、重塑他人的审美,于是某种风格流行起来……就又变成一种审美标准了。
我历史学得不好,不知道每个朝代末期,是人民怨声载道加速了or标志着王朝没落,还是某些势力推翻王朝、乱世之中人民的怨声被更多记载。
我想到家畜们,被人类奴役很久,也没有推翻人类。家畜心中,也许也有怨气吧?但是家畜和人的差距还是太远了,积累多少怨气也无法推翻人类,甚至脑子里没有推翻的概念。
我又想到人类奴隶。人类奴隶接受奴隶的教育,和奴隶主的差距也很大。如果从小做奴隶,不知道有多少人脑子里会有推翻的概念。但是人类奴隶的时代还是结束了。也许,这说明,人类再怎样也不会沦落到家畜的地步。
将来科技发达了,会不会让人和人的差距,有如人和家畜的差距一样?那时候被奴役的人们,心中再苦涩,都无法推翻统治者,会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