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都没想到关于她还能有后续,不过她还很年轻,只要活着,就会发生很多事……
我记得我最开始说这位网友的时候,就有说过她是南方小城镇里的mtf,跟家人也断联了。现在把以前的嘟串翻出来,却发现没说过,可能不在这个串里吧。
总之她之前被阿姨包养,大概过了一段不错的日子,她当时还说要永远和阿姨在一起。后来她说不好意思在阿姨家白吃白住,她又回去做性工作了,当时和阿姨还有来往。几个月没联系,她已经和阿姨完全断联了。我也不想问发生了什么。
近来找我借过一些钱,都是小钱,几十几十的借,说实话我觉得不是骗子,因为两年了,总共借的钱加起来估计一千多不到两千吧,骗子不会做收益这么低的事。
近来她又得了一次尖锐湿疣后,决定不做性工作了,去找了工厂的活,招工中介给她介绍的。实际情况肯定是不如中介嘴里说的好听,说是包吃包住实际上没有,一个月的工作不够吃住,她与工厂室友有一些矛盾,不能继续住集体宿舍。矛盾的原因和她是跨性别也有关系,我叫她别告诉别人她的跨性别身份,但应该还是被发现了。可能也有一些别的矛盾,我没问。
她说工厂没什么活给她,工资更少了,她想找别的工作。我说试试超市收银、理货或者酒店前台之类的。她不想做超市的工作,因为要穿员工服,她嫌不好看。前台小姐的服装好看,她去应聘了。
后来得知她应聘的前台小姐不是正经的,仍然是一种性工作。应聘的时候刚好碰到扫黄,罚了款,被警察批评教育两小时。
然后又得知她一直买雌激素的商家,卖给她了一些不正经的激素,催产奶的。她以前就表达过对这个激素的兴趣,我叫她别买,后来还是买了,吃了,把奶卖给嫖客。当然这商家也是不正经的,不过在中国有正经渠道可以买变性用的激素吗?如果有简单的渠道可以买到,自然是最好的。但她是个身份证也过期(且身份证性别仍是男)、医保也没有的人。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的定义中不包含公平,最好的一小撮人可以享用最优质的资源,现代道德不认可这一点,更别提这哥俩认为贵族就是那“最好的一小撮人”。
不说现代道德不认可,当时的民主主义者、基督徒、斯多葛派也不认可。
我的第一反应也是不认可,但是转念一想,也许他俩不完全错,只是“最好的人”的定义要多元一些,“最优质资源”的定义也多元一些。
最好的木匠优先用最好的木材,最好的科学家优先用最贵的仪器;可是如果生活必需资源是紧缺的,比如食物药物,就必须公平分配;在人人可以果腹的情况下,必需的生产资料也应该公平分配,最好的木匠也不能垄断所有木头。
因为,优秀的人用优秀的资源,会产生更大效益,但是只能在这人优秀的领域给予“特殊照顾”,别的领域同普通人一样,因为哪个领域的优秀也不能说明这人的人格高人一等。像贵族那样被全面特殊照顾,是不可能的。人们各有所长,需要的资源不同,减少了社会矛盾,而人人必需的资源则公平分配。
其实感觉现代福利社会和我的设想已经很相似。
“《国家篇》中柏拉图非常详细地阐述了这种“理念论”学说。他认为,拥有同一个名字的不同个体之间肯定存在着同一种“理念”或“形式”。例如,“床”这个概念就是“理念”,各式各样的床则都是现象。从这些现象身上只能得出意见,从概念身上得出的则是知识。哲学家关心的是能得出知识的那张床,而非世间各式各样的床。这也看得出,哲学家对日常生活缺少热情。”
柏拉图的理念虽然挺极端,但是这段话我蛮喜欢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一大堆脚不沾地的人,比如我
刚才在聊为什么很多女生可以接受同性夸性感,不喜欢异性夸性感。
我觉得很简单,因为这些女生不想成为别人性凝视的对象嘛,男的夸性感的潜台词是可以一操,然后还要把这事告诉本人,当然听了不高兴。而同性(假定是异性恋),就算夸你性感,也没有性凝视。
但是随后又引发另一个问题,直女为什么会用“性感”夸or评价另一个直女?既然不会引起丝毫性唤起,那为什么会觉得对方性感?
我的想法是,此性感不是她们的感受,而是她们从社会经验中学来的形容词。某特质的女性常被社会评价为性感,她们也能领会到此特质的美,当她们在同伴身上感受到此种美,她们就夸对方性感。
然而,社会中的主流还是来自于男性,一个性感美女通常是引起广大男性的性唤起,才被评价为性感。所以直女互夸性感,其实是这个逻辑:虽然你不会引起我的性欲,但是你应该能引起广大男性的性欲,而且我觉得你蛮好看的。
我想到了那个中文房间的假设:有个外国人,坐在一个房间里,拿着一本全能词典,上面写了所有中文对话情景。房间外的中国人写一些中文纸条,外国人通过查字典可以对答如流,尽管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答什么。那么外国人与字典这个整体,算不算会中文?
我觉得女性就像这个外国人,她们在生活中熟练掌握使用“性感”这个词的情景,可是她们真的理解性感是什么感觉吗?(指在直女夸同性的时候。她们夸异性的时候,大概就是真的觉得对方很性感吧,大概。)
由此,我觉得女性去讨论,有没有大大方方的性感、谄媚的性感、好的性感坏的性感、有的人觉得媚了有的人觉得没媚有的人觉得起码媚到自己了……这些讨论之所以这么复杂,在于女性对性感都不太理解,因为如今性感的含义还是传承自男性视角。去讨论自己都感受不到的感觉,能讨论出什么结论?
我打算以后再也不用性感这个词了,除非我真的感受到性吸引。我可以说“大部分男性/女性可能会觉得他/她性感”这样的形容,我也可以说“但我只是觉得他/她很美”
以上思考来自于一个极少极少感受到性吸引的人。也许我有点以己度别的女人了。
今天我在公交车里,与修到一半的立交桥擦肩而过。
单单一根桥墩子向上举着,像一只插在地里的手,手里什么也没有,在夜里显得很迷茫,因为桥还没有修起来。
它已经立在那里很长时间了。
前前后后都是其他立交桥,只有这一根墩子单独插在地里,它的手很小,能举得起单行道吗?它离其它桥特别近,能有余地再容一座桥吗?
它让我觉得,尽管这个城市没有一点趣味,但还是有一点诡异。
未来它手里可能会举着一段桥面,总之,它与那段桥面此前是互不相识的。
因为它已经迷茫很久,甚至可能已经开始思考,所以,就算以后举着一段桥面,它也无法和桥面熟络起来了,它们会变成陌生同事的关系。
也可能它烂尾了,以后不会再举着什么了。那么它此时感到的迷茫,很久以后会变成什么?
#应许我们读书
感觉《西方哲学简史》应该开个串!
罗素评论尼采:英雄崇拜
看到这里有种出了一口恶气的感觉怎么回事……
这本劲儿很大……读完后脑子里只剩下那句“他们把我杀了,韦内姑娘。”
读到中间的时候,我一度开始觉得无聊起来,已经解释完了书名中的“事先张扬”的意思,我感到故事将不再有任何悬念。
确实没有什么悬念。然后,讲凶杀案后城中各人的境况,我又开始感兴趣了,尤其是讲到被逼婚又退婚的新娘,新娘后来的故事有一点《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感觉。
我还以为这里就很有意思了,后面又回过头讲凶杀案当天,读得我呼吸加速。读到死者倒地死了,没想到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故事就应该在这里结束,已经把前因后果以及细节都讲完了,可是我还是希望它再长点!真想把最后一页撕开看看夹层里还有没有了!
只是劲儿太大了,一个早就知道什么时候死、怎么死、死后怎样的人,连法医解剖过程都已经看过了,可是看到他死的时候却感觉没法接受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就像吃了很辣的菜,没法停下必须接着吃。
据说这件事有真实原型,死者就是马尔克斯的朋友,他死在了一个小城里。他的朋友,也是被众人一点一点地杀死了吗?读完小说已经觉得劲很大,再知道这是真事,真难想象马尔克斯怎么写出来的……据说他写了三十年,他认为已经写得完美,把所有想表达的东西都写出来了。
作家可真是个出卖灵魂的职业啊!
虽然用了三十年,可是写完之后,马尔克斯肯定觉得心里有一些东西放下了吧,如果不写出来,朋友的死好像会永远无法结束……
可见作家虽然出卖灵魂,好在人类是个特别适合出卖灵魂的物种
人类的大脑不够用了,记不住事,甚至专门分出一部分人负责给全人类记忆事,这就是历史学家!
长此以往人类是不是会变成真社会性动物呢?
真社会性动物蚂蚁,如果离群了就变得笨笨的,什么事也做不到,而且活不了。
我觉得人也是。如果把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人当标准的话,脱离社会的人也变“笨”了:比如独居在森林小木屋的人,只能打猎、种植等,但不再能高效地发展科技、创作艺术、甚至不能产生大量垃圾。独居人也像离群的蚂蚁一样寿命缩短,因为无法享受现代医学。
如果蚂蚁算真社会性动物,那么海绵那样的单细胞生物,岂不是更真的社会性生物?一坨海绵里,有的负责繁殖,有的负责拨水流,有的负责吃,身体特化的程度比蚂蚁还高,离了群更加活不了。蚂蚁的职责还有一定灵活性,负责清巢穴的蚂蚁和负责找食物的蚂蚁可以倒班,海绵则不可能交换职责,怎么看都是比蚂蚁更“社会”嘛。
也许生物越高级,身体特化程度越低,职责越有灵活性吧。
#应许我们读书
我读《一起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里面有一个富人想娶穷家女,穷女孩全家都逼她一定要嫁,家人是这么说的:“ 一个以勤俭谦恭为美德的家庭,没有权利轻视命运的馈赠。”
牛逼,把“穷人不能拒绝钱”说得这么……有天主教味儿!一下子从卖女求荣的贪婪相变成克己复礼的教徒呢!
#应许我们读书
读了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其实想读别的,但是别的得下载app才能读。
读开头还觉得有点无聊,读完之后感觉,读到我的舒适圈里了。
终于读到不那么以己度人的外星人题材了。
所谓以己度人就是三体那种的……明明有不会撒谎的外星人,我觉得这个设定还蛮有人外的感觉,结果宇宙共识是黑暗森林法则,瞬间让我感觉整个宇宙并没有外星人,只是分散居住着一些人类……话说,现在地球上的人类也没到黑暗森林的程度啊
我看了一个微博,书店老板总结卖得最好的作家,长期霸榜的是毛姆和黑塞,国内作家好像都没有这样稳定的成绩。
我还挺惊讶的。我还以为会是,当代的非严肃文学作品呢,但是仔细一想,能出书的非严肃作品还是少吧,现代作者走网文平台还更好些。
那么在能出书的严肃文学中,居然会有人长期霸榜,我就更惊讶。毕竟大家都是文学大家,谁比谁牛老鼻子逼了?
为什么是毛姆和黑塞呢,我没读过黑塞,毛姆只读了月亮与六便士,从此我每五分钟想到一次高更,每天说一次高更的名字,每三天发一条感慨高更的嘟嘟。
既然毛姆都是常年霸榜作家了,高更的名字应该时不时挂在热搜上吧?毕竟,读书的文艺逼们应该都很网络话痨吧!他们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怎么会不羡慕高更呢!
以我对AI 的浅薄的理解,AI 是用矩阵训练出来的,也就是说,依靠线性运算,那么AI 的思维也是线性的,也许这会是AI 的局限呢,只能掌握线性思维。
不过,我想起来,人类也只能解决线性问题,非线性的数学问题好像是极难的,好像是无解的。如果我说错了,懂数学的请纠正一下我!
如果我没说错,岂不是说明人类的思维也是线性的。人类因为自身的线性局限,目前没造出非线性AI ,但如果哪天造出来了呢?到时候AI 就会去到我们真正无法理解的地方了吧。
#大雉雄姿英发
虽然mbti有点星座化了,但我觉得P人J人的旅行计划差异这方面还是有点准。
但是,我觉得这也是环境逼的。我不想做旅行计划,可是,带外地亲戚去了几个不预约就不许进的景点,预约了也有时间限制,不得不做精细计划。以及我想到某些旅游热门景点,坑蒙拐骗的太多了,不提前做攻略的话,吃喝住行可能都要被坑个底掉。P人适合去非热门景点旅游,或者真正的游客友好景点旅游,不然一路上遇到的都是骗子。
前几天我的朋友捡到一个英国旅行者。一个女生从英国跑到中国,除了一张机票什么都没准备,带了一些英镑来,没有人民币,没听说过微信支付宝,能国际漫游的手机卡估计也没有吧,中文一句不会讲,真正说走就走的旅行,要不是机票那么贵,还以为是离家出走。到了中国当然什么也干不了,被我朋友捡到了,带她去银行换钱,给她装了一些必要软件。然后她去上海玩了,不知道她能不能一个人应付上海。
她告别我朋友之前,一起出去逛街了,她在一个很漂亮的商店里突然起舞,震撼了在场所有人。
我以为英国姐潇洒得要命,不过她说,再也不想来中国了,没想到那么麻烦。我猜她可能去一些欧洲国家说走就走地旅游很多次了,还以为在中国也可以。
她说她去过意大利,不过我听说意大利也是游客骗子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