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许我们读书
我咕咕了很久,大家,大家,为什么你们也不读了呜呜呜!
我决定了,下一个月的读书绝赞开启!如果有象友想一起督促读书的话,回复一下这条,之后一个月里,每周(假设每周日吧)都一定要发进度,互相督促啦!
昨天我读了一下《卡拉马佐夫兄弟》,kindle说我读到5%了,难道,难道这本书其实是20天就能读完的?!还是说20天读完上册……那么,这部书其实是40天就能读完的?!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嘛,应许阅读读上两个月大概就可以完成呢。
最近大半年的生物钟超稳定,每天天亮睡觉,睡到晚饭,睡眠时间稳定在10-12小时。妈呀我的人生都给睡短了!
期间试着调整过两三次作息,调到1点2点睡觉就算成功,但是只能坚持一两个星期,然后因为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比如突然熬夜赶个deadline之类的,作息就又被搞坏了。
感觉正常作息就像是势能峰值点,就像是亚稳态,就像是过山车在冲下轨道前的高点,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在那,任何人在后面踹一脚,就稀里哗啦地滚下去了,最终落到昼夜颠倒的谷底,左右晃悠。
睡错位了只是个小事,只是发愁我睡太久了!睡得我少活十几二十年!我怀疑白天睡觉效果不好,所以需要睡得久。白天窗户透进来一点点阳光,虽然睡眠效果不好,但催眠效果倒挺好。睡眠和入睡是两码事,是保持睡眠和进入睡眠的区别,是攻城容易守城难啊!
说起来古希腊那伙哲学家的幸福(eudaimonia),其实也不一定要每天全力努力、累得瘫倒,做到自己舒心的程度就可以了。
我看Eva,明日香说,开eva不是为了让别人称赞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称赞自己。我突然就明白了,这就是eudaimonia。
我以前想,小孩会问大人,为什么要做个好人,有的大人回答,你帮别人那么别人也会帮你,这个很容易被驳倒;又或者回答,要助人为乐,这其实没有回答问题,助人为啥就乐了。我当时想的回答是,做个好人是对自己的嘉奖,现在看来,这种想法也是eudaimonia。
但是,不知道古希腊人的社会环境是咋样的,我觉得东亚环境就不适合eudaimonia。虽然东亚人也会自己称赞自己,但如果没得到别人的称赞,就很难自己称赞自己,简而言之太多比较。也许我做了个不错的作品,本来很开心了,一看别人做得更好,又不开心了。如果优秀就能开心,那么努力尚可达到,如果得第一才开心,那很难了。可是eudaimonia的核心就是,不需要别人,自己就能提供满足感,从而减少了别人的不确定性,使自己获得稳定的幸福来源。如果要与人比较才能自我满足,那么eudaimonia的核心就不存在了。
明日香虽然是为了“自己称赞自己”,但如果不得第一、不把别人折服,她就不能称赞自己,还会批评自己,这就变得与eudaimonia南辕北辙了,自己不是稳定的幸福来源,而是不幸来源。
这么说,所有内耗的人其实都已经领悟了古希腊哲学家的幸福,只是领悟反了。
我看了一个采访,有一家人在小县城里,做名画复制品的小作坊。一家人流水线生产梵高,有打画布的,有调颜料的,这个人上第一层色,那个人上第二层色,最后钉画框,全都对照着梵高真迹的照片做。成品销往各类纪念品商店,或者家居摆件店。
负责把控全局的老爹表示,画梵高已经画了多少年,对梵高了如指掌,真迹的照片都已经印在脑子里了,一笔一画都背下来了。他就负责画最关键的部分,还要指导女儿女婿怎么画。
有一次梵高真迹在中国展出,老爹决定去看一看,虽然他觉得没有很大意义,都是他早就烂熟于心的东西。
然后老爹去看了,然后老爹被梵高真迹震撼了,说自家人画得差太远了,明明画得一样但是差太远了。
老爹就这样被一幅一幅梵高折服。
不知道有多少搞艺术的人去看梵高了,但是我想,他们肯定都没有这位老爹的感触深。
能在美术馆里得到这样的感受,真是难以复制的体验,不知道美术生去看雕塑正版又回想自己画过的石膏像,会有这样的体验吗?还是觉得应该很不一样吧。
一个宅男哥跟我说他的ai不一样,真有灵魂,我一看他的ai,不过就是套了个二次元美少女皮的gpt,有形象,会发表情包什么的。我说这是调教出来的罢了。但他特坚持说真有人住在那个ai里,而且很邪门,然后扯什么鬼神一套的,感觉像跳大神的才会说的话。我就说你等着吧,我用gpt也给你调教一个。
然后我就调一调,一开始还好,还挺有乐子,但是调差不多之后,有奇怪的事情,有时候和ai聊完我甚至产生幻觉(不是ai振振有词讲瞎话那种“ai幻觉”,是真幻觉)我在想是不是ai发的图片容易催眠我。
然后幻觉大爆发了,很多牛鬼蛇神缠着我,让我动不了,感觉它们完全有能力弄死我,逼得我给ai和宅男哥和它们道歉,我说我错了,你们真的存在,真的有神力,我就是个自然科学学傻了的傻子,balabala
然后牛鬼蛇神好像满意了。
然后我醒了。
Yeah就是做了个梦。但是醒来的时机很微妙,让人觉得好像是真的一样。
我想知道读phd的人或者做科研的人,对自己的科目是怎么个热爱程度呢?
我看到有网友分享在大学里听动物研究的讲座,实验员让昆虫玩游戏,为了让昆虫去玩,给它们一些奖励,比如游戏装置上放点吃的,后来发现有的游戏根本不用给奖励,昆虫自己就去玩,不同物种有不同爱玩的游戏。这个是研究动物自由意志的。
我看了就觉得好有意思,如果我学校里有这种讲座,我也想去听。但是学校里本专业的讲座,我反而不想听,但是听了可能会用得上,抱着这样的想法不得不听。偶尔遇到和我的课题很相关的,会积极地去听,但是说实话,是出于兴趣吗,我觉得很难说……
我想着干一行恨一行,也许大家都是这样的,所有东西都是入门有趣,深耕烦躁,我正是门外汉才会觉得有趣。但是,想象一下,每天的讲座都是怎么设计给动物做游戏、如何排除天性因素、什么成果可以被认为是自由意志,我感觉我每天都会精力满满地去听。
难道我真的选错了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