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per 好漂亮这漫画。我最近好爱看这种
@[email protected] 我个人读来觉得“再加以打倒之”有些别扭,“再加以打倒”还可以,“再打倒之”最顺。
“再加以xx”这种结构挺常见,但是加“打倒”我就觉得不太顺嘴,是不是“加以”后面应该加名词呀
#每月应许电影
我前几天还看了《2001太空漫游》,感觉是大师作品,拍得画片一样,但是内容很少,也没拍完,感觉还是要看原作。电影是电影的享受,原作是原作的享受。
电影前面看到猩猩拿起骨棒、发现工具/武器的时候,那个画面真是太漂亮了,我最喜欢猩猩的篇章了。
#每月应许电影
我昨天看了《圣山》
电影台词不多。但是,我找的那个资源,把导演心得做成了字幕,从开始到结束,导演一直在屏幕上方安静地叭叭叭,而且还对着时间轴,到了某个场景,导演就说,这里的动物代表啥,这里的图案代表啥,还会说,我当时跑到哪里才拍下来这一幕,我当时拍的时候被怎样怎样反对。
如果没有导演叭叭叭,观影体验可能大大不同。但是我喜欢看叭叭。
这电影,没啥剧情,没什么好剧透的,可能这就是那种“诗电影”?画面漂亮,人的动作很神秘,充满寓意——主角拉屎、煮大便、点屎成金。
导演感觉是位大师,全心全意地感受自己的电影,演员都磕得不少,而且这位导演还蛮自恋的,叭叭的时候不停说:这里是我的首创哦、这里在我拍完之后就流行起来咯、这里前无古人哦。
有一天,我看到《圣山》结尾的截图,感觉被触动了,觉得一定要看一看。昨天我看了,看到结尾,果然还是很感动,我甚至不知道有什么感动的。
他们在圣山上围坐着,说我们历尽千辛万苦来这里,找神人,我们到了,但没有神人,我们也没有成神的方法,我们是普通人,活在真实中,看啊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lgcjlinms 我和网友第一次见面,埋头认真吃饭的样子被评价为“抑郁症看了都会感受到生命力的吃相”
不要烦心!怎样的吃相也不是坏事!又没把饭汤溅别人脸上!
曾经,有一个朋友,说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如果在外吃饭,不要把手肘撑着桌子,占地太大——我觉得有一点道理,试图改正撑桌子的习惯。朋友又说,鸡骨头上还剩一点肉就不要吃了,因为啃骨头的姿势不优雅,不符合餐桌礼仪——我突然释然了,滚你妈的礼仪好吧,有些人确实是吃饱了撑的,把浪费说得这么好听。
@copper 再提名期末考试复习中的学生,把网络上的每个标点符号都细细地看了,但没看书
@Leeing 因为omicron传染性强,还想着“动态清零”本就不现实。假设国内现在一例阳性也没,遵纪守法的入境人员也被大爹关起来了,那么不遵纪守法的人or关入境人员的工作人员当中就不会有一例阳性吗,阳性不会因此传开吗?
所以光关起来入境人员还不够,得把所有边境城市都封锁,入境机场城市也得封个七七八八,偶有阳性泄露则那个城市也封了——那不就又回到之前的封控景象了吗?
动态清零的想法,搭配上中国三年都没变的清零手段,搭配上三年来已经变了很多的病毒,全国此起彼伏的封控是可以预见的呀。
再说,以上前提是中国一例阳都无。实际上疫情控制得好的前两年,也不是一例都无,只是传染性低控制住了,连前两年都陆续有阳,现在omicron 只会更多,只控制入境人员没有用呀。
我觉得开放派不是只在“关家里”与“不关家里”选后者就叫开放派,而是支持开放以及配套的措施,支持“不关家里”+“动态清零的愿景”是不太现实的。
“小张死前在遗书上写:现在,我判你们所有人死刑。”
#大雉雄姿英发
#这大概就是一句话小说罢
@ich_will_sweet 我总是懒得梳头,家里连把梳子也没有。后来发现头发时不时会结起来一小块,摸之如羊毛毡,结实有弹性。我就把那块剪了。后来每过一定时间就剪一次羊毛毡,发型也随之产生微小变化。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
@Yamaha 是吗!原来药不能过期啊!我总觉得药的保质期很长,又保存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还以为过期几个月半年不是事呢!
@copper 家里有监控还有人在看,也太恐怖了吧!楚门的嘟B
@dzr 又看了血之辙,看到一半似乎是换字幕组了。某些字幕组,能不能好好翻译……突然开始用东北腔、突然把某个不受欢迎的角色的名字改成“小畜牲”,问题这也不是搞笑漫画,是严肃剧情啊。
随便给人起外号是什么意思。看得我一愣一愣的,一开始还疑惑,怎么一个律师工作的时候会突然叫别人“小畜牲”,有什么缘由吗?然后发现警察办案的时候也叫他小畜牲,所有人都一本正经地说着小畜牲。
妈的,汉化组……你们……
我知道翻译是靠爱发电,谢谢翻译组让我有汉化可看,但是,胡乱翻译的话,太误导人了。如果全篇都是这个汉化组,我是不是看完一百多话都不能知道这角色的名字啊?
之前,在剧情紧张的地方,把报警被翻译成“报官”,把警局翻译成“官府”,把警察叫“官老爷”,对话中莫名加入一些“你丫你丫”的,能不能去搞笑漫画里搞笑啊……就算要这么翻译,警局应该是“衙门”吧!
感觉会沾沾自喜乱翻译的汉化组,好爹味……